南部縣升鐘湖民俗風情集錦之【店埡花燈】
川北民間花燈藝術,相傳始于唐朝,當時作為宮廷藝術,旨在祈福迎祥,永保江山,設有專門職掌官—燈官,首任燈官李文學,傳留至今。早在20世紀30年代,花燈就流傳于四川劍閣縣演圣鎮梁家溝—帶。由于南部縣的店埡鄉緊靠劍閣縣,山水相連,20世紀50年代花燈便傳人店埡鄉的荷花村。劍閣縣的梁文銀傳給店埡鄉荷花村的賈太章,賈太章便成了店埡花燈的最早傳人。
據《川北燈戲》記載,以南部縣店埡鄉賈太章等為傳人的“賈記燈班”,早期就活躍在鹽亭縣和南部縣的大坪、升鐘一帶。后賈太章又傳給賈祥昌。賈祥昌在繼承花燈技藝后,演出規模逐漸擴大,知名度提高,便組建了“荷花業余花燈劇團”。賈祥昌在繼承店埡花燈中,對封建糟粕和低級庸俗的內容進行了凈化。據史料分析,店埡花燈的緣起應該是和西南地區花燈流派同根、同宗、同源,只是傳入該地的時間較晚。
20世紀80年代,隨著電視和其他媒體的普及,店埡花燈漸受冷落,瀕臨失傳。90年代,店埡小學與花燈老藝人賈祥昌共同發掘整理,編寫出了用于學校藝術教育的校本教材《花燈》。同時培養出了一大批“小小跳燈人”。他們用燈、用歌、用舞、用情,歌頌黨的富民好政策,贊頌改革開放新時代,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。
店埡花燈在表演樣式上分為“天燈”和“地燈”兩類?!疤鞜簟钡谋硌荩哂幸欢ǖ墓适虑楣?,實質上就是燈戲。凡是拿燈表演歌舞、雜耍的就叫“地燈”?!疤鞜簟焙汀暗責簟焙显谝黄?,即組合成一臺熱鬧愉悅的“花燈戲”。
店埡花燈正式演出時,在演出場地的中央豎立一盞碩大的“主燈”。同時在演出場地的四角各豎立—盞略比“主燈”小的“排燈’。無論是“主燈”和“排燈”,燈腹內都設置燭臺。夜幕降臨,舞燈人便點燃燭火,燈體通明,再伴以舞燈人的翩翩起舞,鼓樂齊鳴,人聲鼎沸,靜寂的山鄉便有了文化情趣和熱鬧場景。花燈演出往往通宵達旦,雞鳴破曉方散。
南部店埡花燈戲演出的基本樣式為:
表燈 采用燈官和差役(花子,或叫丑角)一問一答,一唱一和的形式進行,把要表演的花燈節目一一向觀眾介紹。相當于現代文藝晚會主持人介紹晚會節目和演出內容。
舞龍 由引寶人1人、青龍男演員7人、黃龍女演員7人,組成15人的演出陣容。在鑼鼓聲中,由引寶人將青龍、黃龍、采茶和花子等演員魚貫引入場內。青黃二龍圍繞主燈和四角排燈,翻騰起舞。
臺驛官 驛官騎獨龍杠(木棒),由兩個差役抬著上場。采用說唱方式表演。驛官滑稽多智,表演詼諧可笑,令人捧腹。
“算命” 由算命瞎子1人、男女演員各1人裝扮。通過說唱,宣傳破除迷信,不講宿命的科學思想。
地燈 男女演員各6人,手執采茶燈,邊歌邊舞,以表現耕地、種茶、耕茶、采茶、賣茶、謝茶等一系列“茶”的勞作和收獲過程。
彩蓮船 又叫“走旱船”。由花子(丑角)2人,幺妹1人(旦角)演出?;ㄗ釉诤荡拇^和船尾與幺妹采用問答式、唱和式進行表演。
馬馬燈 男演員4人,穿馬童裝;女演員2人,各騎道具馬。男演員分別做牽馬、趕馬等姿勢。通過男女說唱、對唱和舞步,表現農村生活和新人新事。
哥背妹 由1男演員背一道具女子表演。4個女演員穿彩衣,打響板配合。說唱內容為天文地理、歷史故事和現實生活中的新人新事。
耍猴戲 扮猴演員4人,戴猴臉譜,穿行者裝;耍猴人1人,穿彩衣,裹頭巾,手執鞭棍。用11張八仙桌搭成品字形。耍猴人令扮猴演員在鑼鼓聲中,在疊架品字八仙桌的下面和上面做各種勇健、靈巧的猴狀表演。
獅舞 舞獅人4人,披獅皮道具,扮成兩只雄獅;引獅人1人,穿彩服,手執蒲扇。借助場地和道具,做12種,樣式的獅舞。
店埡花燈在表演的程式上無固定的套路,十分貼近生活。音樂多采用川北小調、神歌、嫁歌以及川劇鑼鼓等。
店埡花燈使用的道具很多。如獅頭、獅皮龍頭。龍身、彩蓮船 、燈籠等。其中燈是花燈表演中的重要道具之一。早年店埡花燈藝人還外出到南充市,劍閣縣、梓潼縣、鹽亭縣等地演出。20世紀80年代四川省文化廳還專程到店埡鄉對花燈藝術采風錄像,盛況空前?;舻谋硌萑谖璧?、音樂、武術、戲劇、曲藝為一體。觀看花燈,欣賞到的是剽悍勇健的民風、昂揚奮進的民情、詼諧幽默的民俗、感受到的是淳樸的民間藝術原始真品。這種粗獷的文化藝術是在都市影院中享受不到的。店埡花燈的獅舞有雙獅對舞、巧拾金錢、單腿騰空、雙腿飛躍。雙獅吞月、餓獅撲食、獅子打滾、獅子搔癢、笑頭騎獅、獅子倒立、獅子亮相等多種表演樣式。獅舞在激烈的餌鼓聲中,亦莊亦諧,火爆威猛。
(摘自:南部縣人民政府網)
上一篇: 從升鐘湖到八爾湖,都是我們的親水夢
下一篇: 走進南部縣系列公益宣傳片之《走進馬王鄉》
相關推薦